文案主流网-每一条好文案都值得收集

文案主流网-每一条好文案都值得收集

赞美飞蛾的诗句【好句摘抄160句】

59

1、唐代李贺

2、(三)、寄托赋予蝉的失意、患难、高格意象。中国古代文人历尽沧桑,诸如宦海浮沉,名利追逐,市朝倾轧,世态炎凉,难免滋生出往事如梦,命运坎坷的迷惘和感伤。例如唐*贾岛《病蝉》的“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就充分体现了文人的这一心态。

3、唐代王建

4、《默坐》

5、《伤心行》

6、不教人夜作,方便杀明灯。

7、蝉意象这一流线性变化全赖于寄托的手法。

8、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翠袖怯春寒,修竹萧萧晚。

9、尽管这类咏蝉诗没有寄托这一体例的巧妙运用,但仍保持其固有的风格。一直沿袭下去也出现了不少好的句子,为诗词增添了亮色。显示出独特的情致。但真正使蝉在诗坛名气大噪的,则是有寄托的作品。

10、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托咏蝉以寓意的名作,工于比兴寄托,成为“咏蝉三绝”。蝉因此名声大噪。

11、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12、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13、中心自明了,一句祖师言。

14、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借蝉自喻,寄托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之情,郁郁不得志的身世之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

15、(一)一只蝴蝶代表虚幻,那是庄周的境界;两只蝴蝶寄托爱情,那是梁祝的痴迷;那么,三只四只五只六只乃至成群结伴铺天盖地的数不清的蝴蝶呢,冥冥之中,它们又在指寓着什么呢?

16、暗梁闻语燕,夜烛见飞蛾。

17、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

18、《赠内人》唐张祜

19、门前长安道,去者如流水。

20、云藏水国城台里,雨闭松门殿塔中。

21、点蜡烧银却胜栽,九华红艳吐玫瑰。独含冬夜寒光拆,不傍春风暖处开。难见只因能送喜,莫挑唯恐堕成灰。贪膏附热多相误,为报飞蛾罢拂来。

22、自杨无咎的《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23、湖州歌九十八首

24、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

25、我们可以说,诗中蝉即是陈子昂自己。另有“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诗》)“红树”、“蝉”、“夕阳”、“白头”自然融为一体,落日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蝉的这一寄托,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步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意象,蝉的这种意象,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26、唐代齐己

27、纵令颜色改,勿遣合欢异。

28、珠箔因风起,飞蛾入最能。

29、合成双凤花,宛转不相离。

30、《灯花》唐徐夤

31、唐代李商隐

32、宝鸭藏脂粉,金屏缀绮罗。

33、《闭门》唐齐己

34、意思是:风静日朗,万卉丛中,戏蝶,舞翅碰花振得微微发颤。绿林成片,枝繁叶茂,葱茏浓密之处传来了对对黄莺婉转动人的啼叫声。

35、独含冬夜寒光拆,不傍春风暖处开。

36、《伤心行》唐李贺

37、隔座送钩春酒暖,分糙射覆蜡灯红。(李商隐)

38、唐代张祜

39、[元]欧阳玄

40、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归(白居易)

41、三寄托赋予蝉的意象美

42、灯集飞蛾影,窗销迸雪痕。

43、下片词作增加抒情分量。“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由怨转恨,可知女主人公过此孤寂生活非止一日。“孤鸿”在此有较丰富的含义,它不仅象征女主人公如失群的孤鸿,而且也表示她多么希望鸿雁能捎上自己的怨与恨(即词中的“此意”),给远在天涯的心上人。此外,这句也暗示这位女主公一直是伫立窗口,目送飞鸿远去。“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二句是说,女主人公在萧瑟的秋风中独自伫立,目送孤鸿消失,寂寞无聊的一天又过去了,她怅然回到闺中,掩上门扉,周而复始地让孤寂与凄凉笼罩着自己。这里的“又”字,看似平易,实是蕴含了女主人公的无数辛酸泪。

44、(一)、以显示出时间变化意象在文化天道的循环的时间直线性体现出来。引出好一种自我的时间意识,这是诗人运用寄托手法赋予蝉的最基本的意象。化成成虫的蝉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庄子说它“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45、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夕阳之蝉,凄恻哀惋。夕阳西下,蝉不得不离白昼而去,在凄寒的夜晚哀鸣。一种所喜之物的孤独,令人感到悲怆,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蝉”、“客”在一个“惊”字中合二为一,同在夕时发叹,在读者的艺术想象究竟,两者可以换位,物我感应、融为一体。

46、幽光耿耿草堂空,窗隔飞蛾恨不通。

47、作为微小的生物而被诗人关照进入诗词中,就其初始阶段而言,仅仅是一种客观自然物,这主要体现在先唐诗歌中。蝉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七月》:“五月鸣蜩”,蜩即蝉。蝉儿叫是以季候带出农事的真实写照。

48、难见只因能送喜,莫挑唯恐堕成灰。

49、黑格尔认为它是“艺术家的主体性与表现性的真正的客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我们可以得知客观物象与主观的心意一旦组合起来,各种意象就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越鸟巢南,昆鸡悲鸣,景非一时,物非一地,而且本来不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象,由于作者带上特定的思想感情把两个层面加以组合,便产生了崭新的意义。

50、外事休关念,灰心独闭门。

51、”张炎也在《词源》中提出了“所咏撩然在目,目不滞留于物。”的创作规范。因此,我们可以说咏物诗词奇妙之处在于有寓意,而寓意的绝妙之处不能指实,它所寄托的是某种情感,心态和人生感悟。咏蝉诗词作为咏物佳品势必渗透了恰到好处的意象和寄托。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在诗词中有无寄托,观看其意象流变之美。

52、诗句: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出自:宋代·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释义:江面上荡着双桨划来一只小船,我忽然发现,船上的人好像是我昔日恋人。

53、岂能抛断梦,听鼓事朝珂。

54、诗句: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出自:宋代·史达祖《双双燕·咏燕》释义:这可愁坏了闺中憔悴佳人,望穿双眼天天画栏独凭。

55、梯稳从攀桂,弓调任射莎。

56、《效古兴》

57、舟前小鹅儿【唐】杜甫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得房公池鹅【唐】杜甫房相西亭鹅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题鹅【唐】李商隐眠沙卧水自成群,曲岸残阳极浦云。那解将心怜孔翠,羁雌长共故雄分。鹅赠鹤【唐】白居易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鹤答鹅【唐】白居易右军殁后欲何依,只合随鸡逐鸭飞。未必牺牲及吾辈,大都我瘦胜君肥。道州北池放鹅【唐】吕温我非好鹅癖,尔乏鸣雁姿。安得免沸鼎,澹然游清池。见生不忍食,深情固在斯。能自远飞去,无念稻粱为。送贺宾客归越【唐】李白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社日张演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58、待乌燕太子,驻马魏东阿。

59、金屋玉堂开照睡,岂知萤雪有深功。

60、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

61、花圃萦回曲径通。

62、诗句:双燕复双燕,令人羡。出自:唐代·李白《双燕离》释义:天上自由自在比翼而飞的双燕,实在令人羡慕。

63、唐代徐彦伯

64、(二)……那个黄昏你在哪里?

65、想像铺芳褥,依稀解醉罗。

66、江畔绵延千里的草堤上,静静抱膝而坐的那个唯一的身影是不是你?

67、诗句:难再得,伤我寸心中。出自:唐代·李白《双燕离》释义:比翼的日

68、《赠内人》

69、一意象与寄托

70、传书两行雁,取酒一封驼。

71、唐代蒋维翰

72、随着诗歌的进一步发展,以蝉作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大量出现了,但作者并非有意赋物,还没有寄托之意。梁代范云《咏早蝉诗》“生随春冰薄,质与秋尘轻。端绥挹霄清,飞音承露清。”此诗写出了蝉的形体、声音及活动时间等诸多面特点,对其生活方式进行了细腻贴切的描述。

73、晚霞呈单调的铁锈红,沉重的翅膀,忽然叠响在半空中,一群蝴蝶——一群金色的蝴蝶羽翼相连地扑飞在殷红的底色上。

74、蝉的这一习性与诗人的情感巧妙的引起了共鸣。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自怜,使历代作家普遍产生了生命短暂而宇宙永恒的伤逝之感,其实质乃是一种强烈的时间意识。“这种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与人的生命本身紧密相关联,它的核心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在心中引起的深刻顿悟,其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生命的惊恐、悲叹,把握和执着。

75、飞蛾绕残烛,半夜人醉起。

76、垆边酒家女,遗我缃绮被。

77、”这在唐代不少咏蝉诗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此时诗中蝉充当的意象,既是寄托的有意安排,又是性灵的流露。“别愁逢夏果,归与入秋蝉”(李端《晚游东田寄司空曙》)之类的富有寄托而又体现特定意象的诗比比皆是。文人寄寓于蝉而形成一种悲剧美,构造起点缀诗坛的鲜明意象,它掩映出文人对政治、社会、人生的心理感受,充分反映了诗人的主体精神。

78、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尘不染,万虑皆空,扫地怕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池中有鱼钩不钓,笼中买鸟常放生,闲来山后观虎斗,无事林中听鸟鸣,无忧无虑无烦恼,世态炎凉皆看清。

79、纵观诗词理论,不难看出意象是诗词的重要特征,尤其在古诗词中。诗歌评论家鲜明的提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麟《诗薮》)。意象从某种意思上说是作者渗透其中的思想感情,更是由客观事物触发的人类意识活动的表现。

80、戍客戍清波,幽闺幽思多。

81、这是一首传统的闺怨题材,写的是深秋时节,闺中少妇思念远方心上人,怨恨交织的情形。

82、远客无主人,夜投邯郸市。

83、《闭门》

84、点蜡烧银却胜栽,九华红艳吐玫瑰。

85、(二)、寄托所映射出羁旅、别离意象。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氛围,形成孤冷意象融入到别离远游之中。唐*许棠《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默守”、“欲行”语义双关,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的离愁别恨寄寓于蝉身上,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后来朱熹《宿寺闻蝉作》:“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

86、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87、渔家傲·二月都城春动野

88、散时帘隔露,卧后幕生波。

89、作者:李结(宋代)

90、诗句:双蝶绣罗裙。出自:宋代·张先《醉垂鞭·双蝶绣罗裙》释义:池东的酒宴上初次见到你,穿的是绣有双蝶的罗裙。

91、另如梁代沈君攸《同陆廷尉惊早蝉诗》“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地幽吟不断,叶动噪群惊。”又如隋代的王由礼《赋得高鸣蝉诗》“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露下绥恒湿。风高翅转轻,叶疏飞更迥。”等等这些诗,要么写在秋风暮晚中的鸣叫,要么写生命活动的情况,但大体上都描写了蝉生活环境以及特定环境下的存在空间,不能不说是咏物的优秀作品。

92、唐代徐夤

93、众所周知,唐是诗歌的时代,寄托一法到了唐人笔下,开始摆脱生硬稚嫩的手法,进入到一个运用自如,兴寄无端的境界,托物寓意传情超过了前朝。许多理论源发于此。沈祥龙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94、《灯花》

95、鹅儿泾口晓山横,蜻蜓港头春水生。——《湖上作》陆游•宋

96、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2.《灯》

97、形容两只蝴蝶诗句,例如:“双蝶舞余红便旋,交莺啼处绿葱茏。”

98、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

99、蝉,能在诗坛上博得美名,有赖于寄托在唐诗中的发展。

100、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文学作品中吟咏赞叹,尤其是在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从《诗经》到魏晋以来,“咏蝉文学”迅速发展。

101、小亭风卷绣帘重。

102、五里无因雾,三秋只见河。

103、斜门穿戏蝶,小阁锁飞蛾。

104、一念始为难,万金谁足贵。

105、又如初唐四杰的骆宾王,其自身修养极高,然而那种孤傲清高的态度,在封建时代终将四面碰壁,官场失意,并陷于患难之中。公元678年,骆宾王在长安任侍御史,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宾王愤懑之极,在狱中写下一系列诗文,最有名的便是《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106、”诗人刻意写蝉,看似对小昆虫的怜惜,而实质上寄托了一种“夕阳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惜时之感,这是一种砭人股骨的力量。初唐诗人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六首其十二》:“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该诗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情,实质上是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无疑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107、金雀无旧钗,缃绮无旧裾。唯有一寸心,长贮夫。南轩夜虫织已促,北牖飞蛾绕残烛。只言众口铄千金,谁信独愁销片玉。不知岁晚归不归,又将啼眼缝征衣。

108、贪膏附热多相误,为报飞蛾罢拂来。

109、桥迥凉风压,沟横夕照和。

110、鹅黄染线织秋衣,杨柳吹绵细细披。——《黄雀食新二首》杨•宋

111、每月支粮万石钧,日支羊肉六千斤。

112、抒写闺怨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这首《生查子》在思想内涵上也并没有写出什么新意来,但在艺术上还是有一定的个性的。如情景二者之间的互相烘托、渲染,对女主人公心理的细腻刻画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13、唐代:齐己

114、鹅儿色浅酒醺人,鸡距锋圜笔绝伦。——《醉中录近诗因题卷後》陆游•宋

115、关于天鹅的古诗,例如:

116、出自:浣溪沙

117、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118、月中供药剩,海上得绡多。

119、玉集胡沙割,犀留圣水磨。

120、《邯郸主人》

12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122、灯引飞蛾拂焰迷,露淋栖鹤压枝低。冥心坐满蒲团稳,梦到天台过剡溪。

123、蝉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为一体,寄托遥深。诗论者对此评价很高,“大家语;大略意象深而物态浅”(陆时雍《唐诗境》)“诗有寄托故不等以咏物善长”(范大士《历代诗发》)在那个时代解脱世俗纷争的最好方法就是表明自己的品格。唐代的虞世南受到明主李世民的重用,便借蝉表明自己的高峻价格。

124、有使通西极,缄书寄北河。

125、仙眉琼作叶,佛髻钿为螺。

126、本文试以寄托的角度去窥探蝉意象在诗词中的流变过程。

127、另外一首是《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朱熹评注说“蜩,螗,皆蝉也。如蝉鸣,如沸羹,皆乱人意”。可见,蝉鸣这一生活特征已经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诗歌表现了昆虫鸣叫的原始生活习性。“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礼记*月令》),蝉与蟋蟀等小昆虫一样,是单纯的一种物候。

128、《春闺》

129、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

130、《春夜裁缝》

131、拨弦惊火凤,交扇拂天鹅。

132、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133、通过蝉的描写反映了自己失意之情。“岛久不第,吟病蝉之句逐之”(《全唐诗卷三》),诗人正是这样把劲切峻急的情感寄寓于婉转曲折的物象描写中,反复咏叹,茹而不吐,隐而不宣,使读者透过物象描写,体味诗中真意。秋蝉在凛冽寒风中,双翅难展,加之“螳螂捕蝉”所投下的阴影,无疑成了绝好的寄情之物。

134、惟怜一灯影,眼中明(钱起)

135、骑襜侵鞯卷,车帷约幰鈋.

136、词作开首词人把时间安排在深秋时节,直陈闺中少妇因秋来而“愁更深”。自宋玉悲秋以来,对秋的无奈与叹喟几乎成了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而对妇女来说,则有更深一层含义在,那就是如汉代班婕妤在《怨歌行》中所言的:“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或许便是词作中女主人公为何秋来而“愁更深”的主要原因了。紧接次句词人没有继续写这位女子愁深的程度,转而刻画她的外形:“黛拂双蛾浅”。这句是说女主人公因孤寂,心绪不好,无心刻意修饰自己的面庞,从而把上句所言的“愁”的内涵具体化和明朗化了。“翠袖怯天寒,修竹萧萧晚”二句,是化用杜甫《佳人》中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翠袖“句是写女主人公不仅无心去刻意妆饰打扮自己,甚至对天气变化也不甚觉察,依旧夏装着身,而只有到了“天寒”,身体受不住了,才感觉到。一个“怯”字,表明女主人公的衣单体弱,更有起到暗示她孤寂可怜的特点。上片结句“修竹萧萧晚”,看似词人是要以景作结,写女主人公住处周围的环境,实则借此进一步暗示女主人公愁苦孤独的形象。深秋薄暮,几株修竹在秋风中瑟瑟摇动。单薄、孤寂,这不就是女主人公形象的写照吗?

137、二没有寄托的蝉诗

138、孤灯寒照雨,愧君相见频(司空曙)

139、隐忍阳城笑,喧传郢市歌。

140、镜槛芙蓉入,香台翡翠过。

141、蝉在诗词中的意象存在便有了合理的依据。钱钟书提出“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此,意在彼’即可谓之有寄托”。寄托在诗词理论上是举足轻重的,前人认为咏物诗词以寄托为上乘。南宋词家出现了寄托一派。宋四家词选序论云:“咏物最争寄托意,以意贯串,深化无痕。

142、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白居易)

143、年光只恐尽,征战莫蹉跎。

144、裁衣卷纹素,织锦度鸣梭。

145、《灯》唐齐己

146、约克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

147、二月都城春动野。引龙灰向银床画。士女城西争买架。看驰马。官家引佛官兰若。水暖天鹅纷欲下。鹰房奏猎催车驾。却道海青逢燕怕。才过社。柳林飞放相将罢。

148、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149、无人来问我,白日又黄昏。

150、在他的蝉诗中“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乃咏物诗的佼佼者,最后两句,蝉完全人格化了,蝉蜕于污秽与作者品格有机地联系起来。清人沈德潜评此诗云:“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品格。”同时代的施补华也在《岘佣说诗》中说“三百篇比兴最多,唐人独得此意。

151、鹅湖始若小异,虎溪岂必皆同。——《儒释》刘克庄•宋

152、鹅鸭江村曲,人家竹树深。——《诗一首》邓深•宋

153、红烬自凝清夜朵,赤心长谢碧纱笼。

154、唐代:施肩吾

155、《镜槛》

156、晨风群鸟翔,裴回别离此。

157、那个晴朗的黄昏,夕阳在远山的肩头徘徊不下,晚霞铺满半个天空的黄昏你在哪里?

158、它的意象也逐渐鲜明,后来形成了较稳定的象征符号,为后人所赏鉴。

159、[宋]汪元量

160、斜拨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滇ICP备2023009294号-117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