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拟人把物拟成人,物物比拟叫拟物。
2、比拟:用一类事物来说明另一类事物(如用"月亮"比拟"心",表示心思纯洁)。
3、比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4、文艺创作用“反复”,强调主题语意尽。
5、由浅入深呈递进,由轻变重层层深。
6、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罢。
7、“夸而无节”成狂言,信手败笔损文章。
8、(6)对偶、对仗歌
9、(9)排比歌
10、(8)双关语
11、托义于物是象征,以此喻彼叫借喻。
12、人物相拟文活泼,强烈感情来抒发。
13、自问自答是设问,问而不答是反问。
14、暗喻的表现形式是:本体+喻词(是、成)+喻体。例如:这个令人作呕的汉奸就是鬼子的一条狗。
15、请听《排比歌》,排比好效果。
16、(12)顶针回文歌
17、见乙不见甲,借喻略本体。
18、拟人拟物叫比拟,似物把人拟成物。
19、(10)反复歌
20、比喻叠加:通过将多个比喻相互叠加使用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他是个太阳,照耀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21、暗喻:通过暗示或引申的方式使比喻的含义更加深入(如用"晨曦"暗喻黎明时刻的美丽)。
22、(3)比拟歌
23、“反复”手法用得妙,文章精彩锦上添。
24、明喻甲象乙,暗喻甲是乙。
25、暗喻:通过暗示或隐喻的方式进行比喻,含义不明显或稍微模糊。例如,将“铁打的身体”来形容一个坚强不易受伤的人。
26、条理更清晰,层层递进说。
27、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28、字句对称,节奏铿锵。
29、(7)反语歌
30、修辞问答: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比喻,通过问题和回答的对话来表达比喻的含义。例如,问:“太阳是什么?”答:“天上的明灯,万物之母。”
31、反语是反话,讽刺味辛辣。
32、打油诗式比喻:通过使用诗句或韵律来进行比喻,使语句更加生动有趣。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3、“言过其实”叫夸张,表达感情非寻常。
34、(13)设问反问歌
35、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天塌下来有个子顶")。
36、连锁叫顶针,回应是回文。
37、借代:用与所指相似的事物来取代所指的事物(如"端午节"用来指代"粽子")。
38、拟人:把无生命的东西或抽象的事物看作有生命的人来表达(如"山水悲秋","时间宽宥")。
39、说乙再说甲,人们叫引喻。
40、借代象借喻,统统略本体。
41、对仗形式:通过使用对仗的词语或短语来进行比喻,使句子结构保持平衡。例如,将“山高水长,情深意重”来形容某人的感情。
42、比喻的种类:根据比喻句的表现形式,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43、从小到大非排比,从低向高层层进。
44、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45、比喻的变通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46、种类:明喻甲像乙。本体、比喻词、喻体三者明明白白都有。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像、仿佛、似、犹如……
47、说理记叙巧反复,加强话语印象深。
48、滔滔话语来,串串妙句挥。
49、明喻:直接使用类比或比较来进行比喻,没有隐藏或隐晦的意思。例如,将“勤奋如蜜蜂”来形容一个勤劳工作的人。
50、会意形式:通过一个事物来暗示另一个事物的比喻形式,通常需要读者或听众对文化、历史或背景知识的了解。例如,将“草地上的游龙”形容一个行动迅速的人。
51、排比一大串,语气多连贯。
52、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53、描写文章忌呆板,比拟生动形象化。
54、增强文气势,感人动心扉。
55、双重含义双关语,明说暗讲隐意指。
56、强调又深入,道尽满腹情。
57、讽自警钟响,刺敌如刀枪。
58、托义于物叫象征,事物形象表特征。
59、排比可记叙,排比可抒情。
60、(1)比喻歌
61、(5)象征歌
62、回文——循环往复,息息相关。
63、对偶对仗,结构一样。
64、“雪压冬云白絮飞”,“冬云”借喻象征“絮”。
65、借代非借喻,借喻非借代。
66、含蓄幽默细品味,或是暗示或讽刺。
67、借喻的表现形式是:不出现本体和喻词,只出现喻体。例如:李队长指着那个穿黑衣、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