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主流网-每一条好文案都值得收集

文案主流网-每一条好文案都值得收集

句子类型练习题-通用70句

59

1、(3)多义词产生歧义。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生歧义。

2、感叹句,语气词是:“哪”,表感叹语气。

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

4、赘余:纪念“三·八”节的到来。(宾语后有多余成分)

5、例如:思维科学。(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

6、(3)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他在办公室看材料。(“看”读kān时,表示“看守”;读kàn时,表示“阅览”。)

7、(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lái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lái时,表示“我想到了”。)

8、缺关联词语: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枝树枝。(在“体形”前加上“而且”)

9、疑问句中的选择疑问句,语气词是:“...呢,...呢?”表商量语气。

10、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11、说爱你的勇气,已消失成空气。

12、(3)省略造成的歧义。例如:曾记否,我与你相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A、我十来岁;B、你十来岁)

13、例如:我要炒白菜。(“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

14、再如:他的看不完。(A、他收藏的多,看不完;B、他写的多,看不完。)

15、多想就简简单单和你并肩坐着。

16、再如:他爬过山没有?(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过,助词)

17、(4)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18、(1)数量定语易产生歧义。

19、缺宾语: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的道路”才合适)

20、(2)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例如:这局棋我不赢。(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21、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22、②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主要的领导和记者都来了。(A.主要的领导/和记者;B.主要的/领导和记者)

23、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

24、(1)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例如:他在天然居宾馆前一站下车。(A、未到宾馆;B、过了宾馆;C、宾馆对面)

25、(1)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例如: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租”兼有施动和受动意义,因此可理解为: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

26、例如:他的故事讲不完。(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

27、被动句被动句就是“被”字句并举例说明,被动句的注意事项,使用被动句的适宜情况。

28、例如:对大家的批评。(A、对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

29、(4)“动词+名词(的)+名词”易造成歧义。(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例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A、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哨兵发现了敌人的;B、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发现了哨兵)

30、(4)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

31、①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32、你敢丧心,我就敢病狂。

33、(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4、不要想太多,想我一个就好了。

35、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

36、疑问句中的反问句,语气词是:“吗”,表询问语气。

37、再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38、再如:对老师的看法如何?(A、老师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师的;B.对老师的看法;即看法不是老师的)

39、长长久久的爱恋,是幸福的厮守。

40、虚词位置不当: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不”句字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10、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还帮助其他同学。(“他”应移至“不但”前)

41、衣柜不算太宽,藏着我们的温暖。

42、(2)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例如:大红皮箱拿来了。(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皮箱)

43、汉语句子类型包括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和条件句等。

44、句子分类

45、同读音易造成歧义

46、省略句省略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一种语法修辞手段。省略在英语语言中,尤其在对话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省略句是英语的一种习惯用法。

47、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

48、再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

49、成分残缺: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说明”的主语是什么?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删去“从……中”)

50、陈述句用来陈述事实或者描述情况,疑问句用来询问信息或确认事实,感叹句用来表达惊讶或赞赏的情感,祈使句用来表达请求、命令或建议,条件句用来表达条件情况下的结果或假设。这些句子类型在汉语中都有自己的语法结构和语气特点,通过不同的句子类型,可以有效地表达不同的语境和情感。对于学习者来说,理解和运用这些句子类型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汉语语言。

51、逻辑错误:他是全部死难者中的幸免的一个。(“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52、疑问句,语气词是:“呢”,表询问语气。

53、做自我的梦,走自我的路

54、(1)“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例如:开刀的是他的父亲。(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

55、(2)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如:当他把钱还给张明时,他对他笑了笑。(A、他对张明笑了笑;B、张明对他笑了笑。)

56、例如: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劳动公园。(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

57、含糊不清: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58、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59、陈述句陈述句(DeclarativeSentence)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陈述句又分为肯定的陈述句和否定的陈述句,简称为肯定句(TheAffirmativeSentence)和否定句(TheNegativeSentence)。

60、词语含义的多义性造成歧义

61、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好)

62、我开始懂了有些爱只在心里。

63、否定不当: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有三重否定,全句表述的是否定的意思,和本意刚好相反)

64、(3)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产生歧义。例如:爱护人民的军队。(A.爱护/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军队——偏正结构)

65、搭配不当: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66、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关系易造成歧义

67、定语位置不当: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68、结构混乱: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69、(2)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70、(5)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例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滇ICP备2023009294号-117 备案号
网站地图